中国人的家训—弟子规 第12讲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1245 2022-03-30 来源:本站 作者:超级管理员

“有余力,则学文”出自《论语·学而》篇“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行”即行动,也就是将“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些内容落实到生活中,尽己所能地做到、做好;在此基础上,如果还有时间精力,再学习一些知识与技能。——这种教育的次第让我们很感震惊!将“做人”的教育放在首位,而将学习知识放在教育的末端,这与现代社会通行的应试教育方式有所不同。


观察中国近百年的教育,缺失了最重要的中华美德教育,而中华美德是人性的教育,是生而为人需要遵守的基本准则,是“以人为本”、“对生命的尊重”的具体体现。


比如,孔夫子提倡“老者安之”,中国的孝道文化、对老年人的孝顺孝敬,体现在为他们创造机会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用”,体现在对老年人“衣食住行”的具体关怀。其实对于任何国家民族的老年人,生命的感受、渴望和需要都是一至的,都希望身边有孝顺子女承欢膝下、尽享天伦,这也是对老年人人权最大的尊重。再比如,“朋友信之”。商业社会中,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权的尊重具体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合作讲求诚信。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是非常超越的、文明的,早已把近代西方国家提倡的基本人权具体化,并落实于日常人际关系之中。


人格修为如何养成呢?大体来说,可分为三个层面:


一、在家庭教育中养成。孩子是看着父母背影长大的,父母的教养修为、言谈举止、价值观都会耳濡目染地影响到孩子的人格,所以父母、长辈要做出正确的榜样,在家庭教育中展现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


二、在学校教育中实现。师长所展现的风采、对孩子生命的关怀,至关重要。身为老师,如果教给孩子满脑子都是考试的知识,对于人格、胸怀、情怀、德行、教养,究竟给学生传递了多少呢?中国是泱泱大国,是国际文明的代表。我们培养出的孩子,能够代表中国人最高贵的形象走向国际社会,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现出中国人的伟大风采吗?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三、社会教育。年轻人从学校步入社会以后,身为一个成年人,我们能否给年轻人展现出文明和教养。

总而言之,人格的教育、高雅的举止、文明的修养,应该由全社会的长辈和成年人多给孩子们做出榜样,子孙后代自然而然养成中华美德的教育。


点击链接听音频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MDM2Mzg5OA==&mid=2651863881&idx=1&sn=ead1890112037eae71eff4aac1464a27&chksm=8441f35cb3367a4ad491dcaf9f756368bc937e179ccd9d026871e199b1c91c68f4fab0346a8b#rd



编按: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经由贾存仁修订、更名而成。《弟子规》虽是一本童蒙养正读物,但因其内容源自《论语》,实则涉及为人之根本。《弟子规》 从孝顺之门、自性之途、诚信之则、恭敬之心与爱众之道几个方面引导我们扎下人生之根。主讲人李毅多老师在国内首档大型系列国学广播——《中华文化大讲堂》节目中,时隔七年之后再一次解读《弟子规》。以丰厚的人生阅历和实修积淀来解读《弟子规》,借鉴古人、贯通现代,融合东西,将积淀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事例演绎成当今社会生活、道德规范的宝贵镜鉴,并亲切地把《弟子规》称为“中国人的家训”。


《中国人的家训—— 〈弟子规〉》主讲人:李毅多先生   主持人:雅清。本网获微信公众号“中华文化大讲堂”授权转载,每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