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家训 —《弟子规》第2讲 圣贤教诲与文化传承
957 2022-03-01 来源:本站 作者:超级管理员

中国人的家训 —— 《弟子规》

第二讲   圣贤教诲与文化传承

编按: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经由贾存仁修订、更名而成。《弟子规》虽是一本童蒙养正读物,但因其内容源自《论语》,实则涉及为人之根本。《弟子规》 从孝顺之门、自性之途、诚信之则、恭敬之心与爱众之道几个方面引导我们扎下人生之根。主讲人李毅多老师在国内首档大型系列国学广播——《中华文化大讲堂》节目中,时隔七年之后再一次解读《弟子规》。以丰厚的人生阅历和实修积淀来解读《弟子规》,借鉴古人、贯通现代,融合东西,将积淀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事例演绎成当今社会生活、道德规范的宝贵镜鉴,并亲切地把《弟子规》称为“中国人的家训”。


《中国人的家训—— 〈弟子规〉》主讲人:李毅多先生   主持人:雅清。本网获微信公众号“中华文化大讲堂”授权转载。


本网拟全文转载,不定期更新。讲座有两个版本:音频版和文字版。


点击链接听音频: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MDM2Mzg5OA==&mid=2651863574&idx=1&sn=17b7a61ebc1214586380af1c1a75077b&chksm=8441f203b3367b159423254b5275a6a78e17c44a369f8614a85c438ad56a6dd072943eb2362d#rd


【总 叙】弟子规,圣人训。


总叙也可以说是总则,展示了《弟子规》全篇的核心内容概述和布局。《弟子规》相当于一部中国人的家规家训,由清朝的李毓秀夫子和其他学者共同整理编纂,以《论语·学而》篇的章句:“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总纲,阐发了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方面的礼仪与规范。《弟子规》源自于孔老夫子的学说,所以说是“圣人训”。


我们生活在现今这个“互联网+”的信息时代,周围时刻充斥着应接不暇的海量信息和书籍,为什么要学习古老经典的“圣人训”呢?其中有着深刻的道理。古人对待圣人的态度与今人不同,《论语·季氏》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作为一个有社会地位、有影响力、有修为的人,敬畏万事万物所遵循的善恶因果规则,敬畏每个人所肩负的人生使命;敬畏德行高尚、心胸宽广、有相应社会地位的“大人”;敬畏圣人的训诫教诲。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老夫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将其之前的炎黄二帝伏羲神农、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中华民族代代先祖人生成功的经验进行总结阐述。“述”指复述尊重原意,“不作”即没有添加自己个人的创作。


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才能够站得高看得远。敬畏之中包含着极大的尊重,遵循先祖的经验和智慧,确定人生的价值观和生命的方向,不再需要一点点茫然地摸索,我们的人生会免去许多彷徨,少走许多弯路。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圣人的心地是无私的,以人民大众的生命渴望和需要,做为自己的人生抉择。中国人民共产党坚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秉承大公无私的精神,符合人的善良本性,符合真理,符合天道。


《了凡四训》中讲:“天地鬼神之福善祸淫,皆与圣人同是非,而不与世俗同取舍。”《道德经》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天爷是公平的,视众生万物无二无别,帮助的是遵循自然规律、有德行的善人。老天爷的判断标准和圣人是一致的,所以当我们尊重圣人的训诫和教诲,就在尊重天道、尊重真理行事。


每个人都想获得幸福美满的人生。如何才能寻找到智慧的指引?“好学近乎知”,我们要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经典、圣人的智慧。所谓“开智慧”就是和天地宇宙万物相匹配,符合自然的规律和生命成长的规则,合乎“道”。而承传百年、甚至千年的圣贤经典,正是无数智慧先人在生活中实践验证后,留传给后代子孙的人生成长宝藏。


构成世界文明的各国文化都是非常优秀的文化,各国对于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本民族的圣人都是非常尊重的。尊重圣人的教诲是让我们开启智慧的重要途径。


《弟子规》的内容非同小可,源自于孔老夫子的教诲,源自于历代圣人的教诲,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学习和力行《弟子规》并落实于生活,可以修养身心;以圣人的智慧指引我们人生的方向,时时提起内心的警觉,不入迷途,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