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四川状元郎杨慎: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
4643 2022-04-13 来源:本站 作者:超级管理员

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十一月初六日,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杨廷和生下一子。他就是明代三大才子之首的杨慎。他临终遗言“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为后人景仰数百年。


杨慎,字用修,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生于四川,终老云南。


这位被清初思想家王夫子称为(诗作)“三百年来最上乘”,大明三大才子——另两位为《永乐大典》总编纂官解缙、书画家、文学家徐渭(即徐文长),我们熟知的同为明代人唐伯虎并未入列——之首的状元郎,和他的四川老乡,眉山东坡先生一样,固执、坚守理念、不畏权势,一生被贬,最终未遂平生。今天之前的四川,有一个说法,形容四川文学史上的四大牛人:“相如赋,太白诗,东坡文,升庵科第。”


大明状元郎:红尘看破,多少事,都付笑谈

杨慎雕像

这位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公子,按现在的标准看来,无疑是典型的二代。要钱有钱,要名有名——事实上,他本人后来高中状元,才冠群纶,名留青史。他的父亲是史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他的叔父,是兵部侍郎杨廷仪;祖父杨春曾任湖广提学佥事。


他的一生,可以分为几个阶段:24岁时高中状元,春风得意;24-35岁时,在朝为官,风骨凛然;35岁后被贬云南,直至72岁在昆明病逝,终老他乡,还葬故乡成都新都,死后备享哀荣,先后被追赠为光禄寺少卿,谥号“文宪”。


弘治十二年(1499年)四月,杨慎祖母叶氏在成都病逝,11岁的杨慎随父亲杨廷和第一次出京,回到家乡成都守孝。这应该是他第一次回四川家中乡。守孝期间,杨慎模仿唐人李华的名作《吊古战场文》,文中有“青楼断红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等句。他的叔父、兵部侍郎杨廷仪看见文章,击节赞叹。祖父杨春见此,建议他模仿贾谊的《过秦论》,试析秦朝之事。文章写成后,颇得祖父赏识,称他为杨门“贾谊”。


大明状元郎:红尘看破,多少事,都付笑谈

杨慎像

守孝期满后,杨慎随父亲复职返京。一路上写了不少诗作。回京后,他的一首《黄叶诗》轰动了京师,内阁首辅李冬阳非常欣赏,收他为门生。正德二年(1507年)春,杨慎返回家乡四川乡试,获得第一名;正德六年(1511年),24岁的杨慎殿试第一,高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从此登上大明政治舞台。


从政期间,杨慎因屡次劝诫皇上,为当朝所不喜。又因性情耿直,为权贵所不容。既不见容于当朝,又结怨于权贵,他的政治生涯颇不好过,终于因皇室血统争议“大礼议”事件得罪了明世宗,被捕入狱,随后被充军云南永昌卫。此后再未入朝。


所谓“大礼议”事件,是明武宗暴病身亡后,皇室后继无人,选取其堂弟朱厚熜继位,史称明世宗。按当时朝中重臣杨慎父亲杨廷和等人的观点,朱厚熜理应算是过继给明武宗的父亲,上一代皇帝明孝宗,因此应该礼仪上尊明孝宗为亲生父亲,以明武宗“兄终”,他朱厚熜本人“弟及”的名义继承皇位,而朱厚熜本人的亲生父亲兴献王朱祐杬还是应该称为藩王,不应被尊为皇帝。而世宗朱厚熜则坚持要把他的父亲兴献王朱祐杬尊为正式的皇帝封号“睿宗”。表面上,这只是尊号之争,但其实是世宗时代新旧政治势力之间的争斗。这件事的后果,就是世宗赢了,从此中断了杨廷和的一系列改革。这位明世宗朱厚熜,就是史上有名的深溺于“修仙”的嘉靖帝。终他一朝,都沉迷于道教的长生之术,长期服用砒霜、雄黄、朱砂,重用大臣的标准,是看他对道教有没有研究。


杨慎在“大礼议”事件中,留下了诤诤之句:“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义死节,正在今日!”在这起事件中,共有16名官员被明世宗打死,杨慎10内被廷杖两次,所幸没死。


大明状元郎:红尘看破,多少事,都付笑谈

四川黄娥古镇。黄娥是杨慎夫人。

知道杨慎的人可能不算多。但知道《三国演义》开篇词《临江仙》的,就为数不少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罗贯中出生100多年后,杨慎才出生。我们现在看见的《三国演义》,是明末清初毛宗岗父子的点校本。可能是毛宗岗觉得杨慎的这首《临江仙》颇合《三国演义》,于是拿来作了这部煌煌巨著的开篇词。

这首临江仙,恐怕正是杨慎一生失意后的肺腑之言和人生感悟:多少英雄,争来斗去,都逝于滚滚江水,是非成败,还不是转眼成空?只有青山夕阳依旧,既然如此,为何不相饮浊酒,笑谈古今?


仕途失意的杨慎看透了人生,将精力转移到著书立说上来。他以说唱话本的形式,写出了《廿一史弹词》,以简略的文学形式,略述至他所在时代为止的中国21代历史。每一朝代的历史,都用一篇词做开篇,总领全文。《临江仙》是如此,下面这阙用于《廿一史弹词》《说三分两晋》的开篇词《西江月》亦是如此: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五霸斗春秋,秦汉兴亡过手。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客观地说,就经典性而言,杨慎的文学成就远不如他的四川老乡苏轼。但任何文学作品,写成后都有一个经典化的过程。我们的文学史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从这个意义上看,杨慎的作品不够经典,或许是时代所致。


但他的诤诤风骨,无疑是值得记住的。“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今天,还有多少人记得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