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家训—弟子规 第20讲 善终的智慧
1131 2022-05-30 来源:本站 作者:超级管理员

“生、老、病、死”是生命的自然规律,既然生于这个世界,死亡是任何人都不可避免的。面对一件事情的终结,我们应该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中国人历来重视对生命的关怀,儒家《尚书·洪范》讲到的“五福”亦即民间吉祥愿望最主要的追求“五福临门”,这最后一福就是“善终”:一个人在世的时候,晚年时光健康自在快乐,终其天年,了无遗憾,宁静祥和地离开这个世界。


《弟子规》中的“冬则温,夏则净。晨则省,昏则定”体现出对长辈关心、爱护、照顾、体贴入微的程度,而这份关爱应该是全方位、贯穿生命全程的,涵盖身体照顾、心理慰藉的层面。


我们观察现实生活中,衰老、死亡是大家心中挥之不去的压力,却总是欲言又止、不敢碰触的话题。大家都想年轻,平时忌讳“老”字,更不愿意谈论“死”字,觉得不吉利。可当这个现象真正发生的时候,面临死亡大家全都手忙脚乱,本该负责处理后事的晚辈却毫无准备,不理解长辈的意愿和心情,不懂得充分尊重老年人的尊严,令亡者离世前后的这段时光非常痛苦。同时,身为晚辈,没有做好孝敬的“敬”,没有充分尽到孝心,也令人遗憾叹息。从这个意义上讲,了解临终关怀的内容对于需要行孝的晚辈、年轻人特别重要。


涉及临终关怀,我们要学习一些生命深层的智慧。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足鼎立,儒家阐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思想讲求个人修为、养生养心;而涉及到生死大事,佛家思想谈得比较透彻。自古儒士、英雄老来皆皈佛,年轻时不断探求真理、为国家做贡献,到晚年面临生死大事的问题的时候不得不思考。深入学习之下,发现佛家对生死问题讲的比教透彻。人到中年,学习这些内容有益于孝顺、孝养、孝敬父母长辈,有益于自我理解生死的意义、面对死亡的恐惧。


风烛残年,当肉体自然衰老,当命运开始经历临终阶段,老年人的身体机能缓缓终止,可能没有食欲、饮食渐渐停止,逐渐清空自己的身体。作为子女,此时要了解一些基本的医疗常识、临终关怀的知识和经验,看到长辈慢慢处于这种状况的时候,要听从有仁义、有良知、有胸怀的医生的意见,不要过度治疗。
  

一位著名的医生曾经撰文阐述观点,他将疾病分为三大类:第一种,不需要治疗干预,身体自愈的能力也可以慢慢恢复,这样的疾病占三分之一,比如头痛脑热、感冒发烧、身体疲惫;第二种,以现在的医疗手段,怎么治也治不好的,这样的疾病也占三分之一;有一部分,属于通过治疗能进行调整,能够达到一定的治愈效果,这样的疾病又占了三分之一。所以,作为普通人也要懂一点医疗的常识,才能够理解医生的判断,清楚疾病属于哪一类,才能够更好地照料自己和家人,少给家人增添不必要的痛苦折磨,少给医生增添不必要麻烦。


进行分孝心,让老年人也许病好了,还能多活一段时间在陪伴着我们呢?这个也可以理解。但是这个时候呢,我觉得就要就要比较理智,而且呢,要军中。老年人的这个意愿,医院和想法所,尤其是我去讲他们在这个呃,


对于我们至亲至爱的长辈,在老人晚年的这段宝贵时光,更重要的不是在医院中孤苦伶仃地治疗,而是亲人孩子们的陪伴关怀、情感的交流。与老年人共同了解生命深层的重要原理,化解心理的疙瘩,放下对死亡的恐惧,圆满地走完人生的旅程。临终阶段对生命的关怀和尊重是个重要的课题,慰藉长者的心灵,满足儿女心中的情感,获得生命的安宁与自信。


(接下来我们解释“死事哀戚”,亲人过世后,重要的不在于仪式多么隆重、场面有多大规模,不在于丧礼上哭得多么伤心,虽然一定的仪式是需要的,但是最重要的是内心深处对父母长辈、过世亲人的哀戚之情。哀戚是人性、是人情、是真情的自然流露,而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的,甚至为了显示自己的金钱、地位,铺张浪费,借机收费索贿,这样离孝子孝敬父母的行为就差距太远了。


父母对于我们有无尽的恩情,生育了我们,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养育了我们,将我们哺育抚养成人;一生关怀我们、思念我们、祝福我们、护佑我们。这样至亲至爱的亲人离开我们之后,心中自然而然会流淌出一种悲伤痛苦,一种缅怀和感动,甚至还有一种力量。因为父母长辈、祖先对我们有殷切的期待,我们应该把这种力量延续下去,化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对子孙后代的责任,这才是哀戚的真正含义。哀戚之情不是消极的,一个真有人性、有情感的人,是有温度、有力量的。越去缅怀自己过世的父母亲人,越去缅怀祖先的德行,我们就会越容易焕发出人性的光芒和生命的活力!


中国自古讲究“做七”,在一个人离世七七四十九天的时间内,家里人为他做相应的后事。这属于“丧尽礼,祭尽诚”。)


点击下方黑体字听音频

中国人的家训—弟子规 第二十讲 善终的智慧 


编按: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经由贾存仁修订、更名而成。《弟子规》虽是一本童蒙养正读物,但因其内容源自《论语》,实则涉及为人之根本。《弟子规》 从孝顺之门、自性之途、诚信之则、恭敬之心与爱众之道几个方面引导我们扎下人生之根。主讲人李毅多老师在国内首档大型系列国学广播——《中华文化大讲堂》节目中,时隔七年之后再一次解读《弟子规》。以丰厚的人生阅历和实修积淀来解读《弟子规》,借鉴古人、贯通现代,融合东西,将积淀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事例演绎成当今社会生活、道德规范的宝贵镜鉴,并亲切地把《弟子规》称为“中国人的家训”。


《中国人的家训—— 〈弟子规〉》主讲人:李毅多先生   主持人:雅清。本网获微信公众号“中华文化大讲堂”授权转载,每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