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了解的苏轼,不仅是牛人,还是个吃货
1616 2022-03-16 来源:本站 作者:超级管理员

大宋嘉祐元年(1056年),四川眉山,一位高龄46岁的老父亲,带着两个儿子,从偏远的西南边陲,出川远游,沿江东下,进京应试。

 

他的两个儿子:一位是虚岁21的苏轼、一位是虚岁19的苏辙。他本人就是《三字经》上说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没错,他们就是史上有名的巴蜀人杰——三苏父子,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史上罕见。

 

在人均寿命并不算高的古时,46岁已入暮年。27岁才发奋读书的苏洵,虽有声名,但其名远不如第二年同榜应试及第的两个儿子,尤其是苏轼。苏轼是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在诗、词、文、画、书方面成就斐然,享誉世界。


东坡居士像.jpg 

东坡居士  图源|网络


不仅如此,他还是个美食家,俗称“吃货”。

 

苏轼仕途一生坎坷,政治抱负多未实现,官越做越小,被贬得离朝廷中枢越来越远,但蜀人的先天乐观禀性,给了他旷达乐观的品性。既然政见不容于当朝,那就吃吃吃吧!

 

哲宗绍圣元年,苏轼被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贬至惠州(今广东惠州)。宋时,岭南两广一带属蛮荒之地,气候炎热潮湿,瘴疠横行,时人多不愿久居此地,是以贬官多流放至此。

 

苏轼在惠州带头倡议并动员弟弟苏辙和自己一起捐资重修了惠州西湖,今天闻名的惠州西湖苏堤,誉为“西湖八景”之一的“苏堤玩月”,就是以他命名的。不仅如此,他还留下了东新桥、西新桥、苏轼故居和朝云墓等文化遗产,以及合江楼、泗州塔、嘉佑寺等一批因他的吟咏而名声大震的古迹,给当时的蛮荒惠州带来了中原文明,改变了当地的文化面貌。

 

但最为脍灸人口的,还是被写进语文教材的《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你看,只要每天吃三百颗荔枝,家乡可以不要,官不当也行,就做一个岭南人吧!也不怕上火?!是不是跟你家人叫你减肥,你还不顾一切“逛吃逛吃”很像?

 

荔枝分布于华南和东南地区,广东福建南部栽培最多,与香蕉菠萝龙眼一同号称“南国四大果”。其实唐代的四川也有种植荔枝。有人考证说,唐玄宗为博杨玉环一笑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里的荔枝,其实就来自四川。因为依当时的交通状况,如果从岭南一带送荔枝到首都长安,杨贵妃怕是笑不出来,有人人头要落地了。

 

东坡先生不仅不怕上火,为了吃,还不要命。下面这首题于福建建阳(今南平)僧人惠崇《春江晚景》上的诗,鲜明体现了一个真正吃货的高超修养: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蒌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河豚味极鲜美,但带有剧毒,烹调不当,吃下即有性命之忧,但东坡先生几乎是玩儿命地吃。孙奕在《示儿编》中曾记载东坡先生吃河豚的场景:东坡先生谪居常州时,爱吃河豚的事几乎人尽皆知。恰逢一个中士大夫特别会做河豚,于是邀请他来家做客。开席时,中士大夫的家人都躲堂后偷看,想知道大名鼎鼎的苏东坡面对这种有可能带剧毒的食物有何感想,怕不怕死。谁知道东坡先生自开席后就埋头一言不发,只管拼命地吃,吃完后还咂咂嘴,感叹道:如此美味,值得一死啊!

 

苏轼 潇湘竹石图.jpg

苏轼 潇湘竹石图   图源|网络


你看,为了吃,连死都不怕,还怕上火吗?如果这不还不算一个资深吃货,什么样的修为能称为“吃货”?

 

1079年,资深“吃货”——或者以他不怕死的行业历练,是不是该称为“美食家”了?——苏轼任黄州(今湖北黄冈黄州区)团练副使。团练使是团练州里的主官,而团练州又是六等州中间的第五等,位阶不高,被贬的东坡先生又属于被监管的对象,因此,这位团练副使苏大人其实并无多少实权,基本是被贬安置罢了。

 

在黄州,贬官苏轼打起了猪肉的主意。宋时,时人多吃羊肉而少吃猪肉,因此羊贵猪贱。按东坡先生的说法,猪肉吃的人少,是因为“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他不仅自己吃,还留下了菜谱《猪肉颂》: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译成现代白话就是:洗干净,少放水,文火煮,不要急,火侯到了自然就熟了,黄州猪肉好,便宜得像泥土,富贵人家不愿意吃,贫穷人家不知道怎么做,早晨起来吃两碗,自家吃饱就算了,别理其他人怎么说。

 

没有旷达平和的心境,写不出如此怡然自得的语句。今天驰名的东坡肉,既是江南地区的名菜,又是川菜里的明星,是否源起东坡先生,已不可考,但以他闻名却无可否认。而东坡肘子无疑是东坡先生首创的。关于东坡肘子,有个典故:东坡先生曾在江西永修地区为一农夫治好了孩子的病——古时的文人,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人生信条,因此文人多读医书,用中药治病,在医疗水平低下的当时,也颇有成效——农夫为感谢东坡先生,留他吃饭。面对美味,东坡先生吟了一句诗“禾草珍珠透心香 ”,美食家苏轼的名头其时早已流传,农夫以为东坡先生在教他做菜:和草整煮透心香。于是将猪肉和系肉的稻草一起放进锅里去煮,后世称为东坡肘子。1940年,四川大学4位学生改进“东坡肘子”的做法并加以推广。2013年12月,四川眉山的东坡肘子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眉山三苏祠.jpg   

四川眉山三苏祠  图源|网络

 

一个吃货的基本标准,不仅是能吃、会吃、狂吃、不要命地吃,还得“无底线”“不要脸”地吃。资深吃货、知名古典美食家苏轼,在年少时,就体现了他在“吃”这个行业的未来潜质。传闻21岁的东坡先生上京赶考时,六个自负盛名的举人看不起当时名动京师的苏轼,备下六道酒菜请他赴宴,打算在酒席上戏弄他,给他难堪。古时人吃饭,喜欢行酒令,吟诗作赋,类似今天吃饭时的猜拳。当然那时要文雅许多,毕竟行酒令要有阅读积累的。六人约定酒令要引经据典,且内容要和酒席上的菜切合,行令通过就可以独吃一盘与酒令相符的菜。

 

随后开始行令。第一个人说,姜子牙渭水钓鱼,捧走了一盘鱼。另一位说,秦叔宝长安卖马,马肉就归他了。第三位说,苏子卿贝湖牧羊,得意地拿走了羊肉。第四位大概喜欢吃猪肉,说,张翼德涿县卖肉,伸手就把肉拿走了。此时桌上只有骨头和青菜,第五位当然先抢骨头,说,关云长荆州刮骨,骨头就归他了。余下只有一盘青菜了,第六位吟出一句,诸葛亮隆中种菜,最后的一道菜青菜就没了。

 

然后,六个人傲慢地看着东坡先生,想看他怎样应对。东坡先生不紧不慢地说,始皇帝并吞六国。说完,伸手把六位举人面前的菜一一端过来,微笑说,我先吃了,诸位请啊。六人瞠目结舌,不知所措。

 

1101年8月24日,资深“吃货”、美食家苏轼客死谪居地两浙西路常州(今江苏常州)。临终前,苏辙写信告诉弟弟苏辙“即死,葬我于嵩山下,子为我铭。”自21岁出川,上京应考时母丧回家,其后父逝归家安葬外,他再未回过家乡,最终客死异乡,蜀路艰难,家乡已无亲人故旧,旧家破败,最终只得归葬于他乡。

 

东坡先生还是豪放派词人,人们耳熟能详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即出自他手。而婉约风,其实也是他的标签: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套用一句流行于当下的话来说:可盐可甜。风格多面,任君选择。

 

今天的川渝人士能吃、会吃、平和、乐观上进的禀性,或许与东坡先生不无关系。或者更确切地说,巴蜀大地孕育出的川渝乡友,与东坡先生一样,素来乐天知命,莅顺境不骄, 处逆境不馁。正如他的词作《定风波》所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任它世间风雨,我自从容以对!